| 风电建设

神木40万千瓦风电项目风电场A标段EPC总承包项目纪实

来源:中建三局北京公司

作者:白迪 刘俊恒

时间:2025-04-10

黄河揽怀南下,长城横腰西飞。

地处陕晋蒙三省区交汇处的陕西神木,这片铭刻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土地,如今正为国家“西电东送”战略注入新的绿色动能。

在平均海拔1250米的毛乌素沙地边缘,由公司承建的国家能源集团神木40万千瓦风电项目风电场A标段EPC总承包项目现场,项目团队正抢抓土壤解冻后的施工黄金期,有序推进基础浇筑与设备安装。

扎根荒漠 筑基之战

项目团队初到施工现场时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黄沙地。“虽然地势总体平缓,但沙丘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沙包,人工植被带里的沙柳和柠条在大风中瑟瑟发抖。”生产经理说道。项目建设的23个风机点位分散在沙丘之间,地基施工需要穿透松散沙层直达基岩,这对承载塔筒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
经过多方探讨,团队决定采用“旋挖钻+混凝土灌注桩”组合工艺,先用旋挖钻穿透流沙层形成桩孔,在成孔阶段,对深度、直径、垂直度等指标严格把控,运用三维坐标定位技术确保孔位精确,随后灌注混凝土形成深桩,同时在桩基上部设置重达1800余吨的钢筋混凝土承台,为“钢铁巨兽”在沙土中矗立筑牢根基。

沙海开路 擎风立柱

要运输97米长含转运车约200吨的风机单支叶片、单段最重达106吨的塔筒通过沙地进入施工现场,是项目团队的另一挑战。

经多次现场踏勘与承载力测算,团队决定就地取材,调用当地红砂岩铺设约30厘米厚的临时道路,用压路机分层压实,形成硬质路基,通过提前拓宽弯道半径、采用多轴液压板车运输,为23台风机组件打通运输通道。

首台风机吊装时正值严冬,零下20多摄氏度的极寒裹挟着风沙扑面而来。为确保吊装作业兼顾安全与效率,项目团队借助气象监测系统捕捉窗口期,创新采用“双机抬吊+叶轮地面预组装”方案,将6节塔筒通过642根高强螺栓精准对接,140m塔筒垂直度分段和整体误差全部符合要求。

当叶轮与机舱在百米高空完成渐进式对接,成员们终于松了口气,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首台风机的成功吊装,也为后续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青春淬炼 锻造“尖兵”

项目部的白板上,密密麻麻贴着青年突击队的施工进度表。这支平均年龄32岁、青年占比65%的团队,每天与时间赛跑、与风沙鏖战,坚定不移地以“干中学、战中练”的姿态破局突围。

项目搭建“双轨成长”平台:一方面开设“部门讲师课堂”,由项目骨干围绕承台浇筑、集电线路敷设、EPC风险管控等核心课题开展专项培训,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;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现场指导,深入剖析技术难点,搭建实践分享平台,让攻克运输难题、优化吊装方案的实战经验成为团队共有的“技术宝典”。

从承台基础施工到吊装作业,成员们快速掌握关键技术的同时,还进行了5项自主创新技术的试验,为后续施工锻造出扎实的攻坚底牌。

如今,项目首台风机已成功并网发电,绿色动能正源源不断注入电网。接下来,项目团队将持续发扬争先精神,攻坚克难,全力以赴拼抢下一节点,以实际行动推动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,为神木大地增添最动人的生态底色。


特别声明

国际风力发电网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国际风力发电网无关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风力发电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国际风力发电网,转载时请署名来源。

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。

微信 朋友圈

相关推荐

更多风力发电信息推荐 >

图片正在生成中...

关闭

    退款类型:

    01.支付成功截图 *

  • 上传截图,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(请上传jpg格式截图)

    02.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*

  • 上传截图,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(请上传jpg格式截图)

    03.商户单号 *

    04.问题描述

返回